城市历史
苏州古称吴。商末,周太王古公长子泰伯、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南奔,建“勾吴”国。传至寿梦,吴国日盛。周敬王六年(前514),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城址建都城。
秦设吴县,为会稽郡治。三国时属吴国。梁太清三年(549),侯景作乱,城遭荼毒。隋开皇九年(589),始名苏州。十一年,杨素迁城于石湖横山东麓。唐武德七年(624),复迁旧城。大历十三年(778),苏州成为江南唯一的“雄州”。宋政和三年(1113),升苏州为平江府。建炎四年(1130),金兵南侵毁城。绍定二年(1229),完成城坊重建。元年(1275),蒙古人占领江南,城池又遭破坏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,为平江路治。元末,张士诚据城称王,为苏州府治。清雍正二年(1724),为江苏省会,苏州府辖9县,长洲县、元和县、吴县同城而治。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与清军交战,苏州城遭到严重破坏,人口锐减。是年,太平天国建立苏福省,以苏州为省会。三年后,太平军失败,恢复建置如旧。
辛亥革命后,省会西迁,废苏州府,并长洲、元和、吴县为吴县。1949年4月,成立苏州市。1983年,与苏州地区合并。
|